百亿级产业无人监管 | 动力电池迎来首波“退役潮”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增长,使动力电池装机量也跟着飙升。

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也是一枚未被引爆的炸弹。


动力电池迎来首波“退役潮”


新能源汽车在过去的十年里飞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弯道超车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

截止至2018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61万量,2019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完成产销分别为61.4万辆和61.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5%和49.6%。


百亿级产业无人监管 | 动力电池迎来首波“退役潮”

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同时也意味着动力电池装机量的成比例增加:2019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总量约30.02GWh,同比增长93%。

由于动力电池的寿命一般是5-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规模化量产开始于2014年,这意味着到了2020年,我国首批新能源汽车装配的动力电池将进入退役阶段。

这阶段需回收的动力电池总量超过20万吨,而到了2025年,这个数字将超过78万吨。

动力电池规模化回收刻不容缓。


回收产业潜能超百亿

目前,动力电池回收盈利的主流方式以梯级利用为主。

在梯次利用式回收中,会筛选电池包中合格的电芯,重新制造成可用于储能系统的新产品,借此盈利。


百亿级产业无人监管 | 动力电池迎来首波“退役潮”


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已经有58家汽车生产企业在全国建立3500个动力电池回收网点,到2020年,动力电池回收量将达24.76万吨,与之相关的经济效益将超过百亿人民币。

然而尽管动力电池回收利益无穷,但如何获取这部分收益却是难题。

电池残值难估算 回收作坊横行

此前,工信部等七部委层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将江苏等17个地区列为试点地区布置动力电池回收工作。

京津冀地区也有18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示范项目被公布,但成规模的动力电池回收目前依然罕见;原因是“无法准确的评估动力电池残值”。

目前,动力电池行业并无对应的监管体系,更没有能精准评估废旧动力电池残余价值的国家标准,因此电池回收的价格在不同回收商手中往往天差地别。


百亿级产业无人监管 | 动力电池迎来首波“退役潮”

这就导致消费者不会主动提交废旧电池给特定的回收方,厂家自然也就无法做到成规模、成体系的回收动力电池。

这不仅影响了大型厂商回收废旧电池,更导致中小型回收‘作坊’横行,利用废旧电池制造出更严重的污染。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在呼唤正规化管理体系的全面实施。

百亿级产业无人监管 | 动力电池迎来首波“退役潮”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力电池回收意义重大。

尽快建立成熟的鉴别体系和相关政策标准,将废旧电池回收纳入正规化监管,是解决动力电池回收问题的核心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