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院士17位行业专家共议我国氢能产业未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氢能技术专委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南京召开。3位院士、17位行业专家围绕“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主题进行交流讨论,共促我国氢能技术进步,加速新型电力系统和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氢能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院士在题为《中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发展战略研究》的主旨报告中提到,当前全球氢气总生产能力为7500万吨/年,中国2022年氢气生产能力为3353万吨,位于世界第一。从世界用气格局来看,欧盟国家氢气消费主要用于化工精炼、合成氨等领域;我国的氢气消费主要表现在合成氨、工业制甲醇,2022年合成氨占到了氢气消费总量的31%。从制氢技术路线来看,美国氢气主要通过无CCS(碳捕捉和储存)技术的天然气制成;欧盟主要氢源由天然气重整和化工副产氢提供;我国则以煤制氢为主,2022年煤制氢占总氢源的56.2%,天然气制氢占比21.2%,工业副产氢占20.2%,电解水制氢(绿氢)和甲醇制氢各占1.2%。

“当前,我国氢气供需格局保持相对稳定,市场对绿氢的需求日渐强盛。”彭苏萍说。

今年以来,我国持续出台政策支持氢能产业发展,对可再生能源制氢制定了明确的规划路线,为绿氢产业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专家表示,尽管目前绿氢在中国氢能总产量中只占1%左右,但随着电解水制氢技术的提升以及用电成本的降低,到2030年会扩大到15%。

与会专家认为,氢能与电能耦合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选择。

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雷宪章作了题为《电氢耦合协调支撑新型能源系统》的报告。他强调,电氢耦合是实现新型能源系统的基本保障,一是以电为主,氢能就地消纳后以储氢、输氢、供氢为辅,确保绿色能源供给;二是全时域的储能机制是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根本保障,氢能是全时域储能机制的重要内容。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氢能技术专委会秘书长徐桂芝对当前我国电解制氢及其支撑电网调控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现阶段我国电解制氢复杂工况性能衰减、宽范围灵活运行控制、支撑电网调控等关键技术难题提出了解决思路。

1702264893205.jpg

(转自新浪网)